如何跨校跨领域开发学生创造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改革,但是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学内容偏重于一般性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训练,忽视了与专业领域知识的结合;授课教师多数具备创造力的理论知识,但缺少亲自参与创造的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缺少学生参与和体验创造的实践环节,学生不能接触最具创造力的大师和最鲜活的创新成果,也没有展示自身创造力的机会,学生对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所有这一切,都影响到创造力开发课程的效果。基于以上原因,借鉴国内外有关创造力开发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开设跨校、跨领域的创造力开发课程十分重要。

  借鉴国际跨领域创造力开发经验

  近几年来,英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几乎同步推出各项创造力教育的计划与改革,大胆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培养模式。

  当前世界创新的趋向是科技、艺术与商业高度融合,培养综合性人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作为英国首屈一指的院校,在学术领域的侧重各有不同,两校在2007年共同创立了一家综合研究中心,两所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开创了“设计-工程科技-商业”的创新研究三角计划。这个计划在教学和研究领域同时推进。教学上开展两校文学硕士、工程学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的交换生计划;研究方面,则探讨设计如何更有效地与商业和科技结合,从而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强大的实力面对未来的发展革新。

  2003年,台湾“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办公室”的“创意学子计划”,以吴静吉教授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跨校、跨领域的方式推动“创意的发想与实践”创造力课程,从最初的19所学校参与,到2007年已经扩大到30多所。参与学校以“中央厨房”的方式整合各校资源,再供给各校使用。而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能够打破学校管理的条条框框,统一协调,将跨校、跨领域的创造力开发计划落到实处。

  从五个方面确定是否可行

  如何将创造力开发的基本课程植入大学教育之中,进而成为大学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执行与推动时,我们感觉到,必须对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学校行政系统五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回答:

  在教师方面:有多少教师有意愿与兴趣参与教授创造力课程?有兴趣的教师是否有能力讲授此课程?不同领域专长的教师可否介入创造力课程?

  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讲授式的上课方式可否完整地传达创造力的概念?是否有别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已被大学教师大量使用?

  在课程设计方面: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中应包含哪些创造力课程内容,现有的课程内容是否缺少必要且有效的信息?是否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是否缺少让学生展示创造性成果的机会?

  在学生方面:学生是否了解到创造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否有动机选修此课?学生是否满意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

  在学校行政系统方面:学校是否认为创造力课程重要?是否愿意提供更具弹性的选课、授课、教学方式?

  开设跨校、跨领域的课程,牵涉的方面比较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导致课程开设后出现种种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有意开设跨校、跨领域开发创造力课程的学校和教师,要将问题想得全面些。

  学科整合和教师选聘是关键

  2006年,某课题组在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三校所开设的创造学和创造思维训练选修课的正常教学中,穿插部分跨校、跨学科的创意大师讲座。东北大学、建筑大学是由中国医科大学的一位著名发明家讲发明的创造方法和经历。在中国医科大学则是由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省内著名专家讲授环境设计的创意。创意大师讲座之后,发放了无记名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从调查问卷的评价结果看出,学生对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对加深了“什么是创造”和“什么是创造方法”的理解排在前面,说明这种互动较多的教学实践方式得到学生肯定;聘请跨领域、有创造经验的专家授课,使学生对创造力和创造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对创造力开发的重视程度,但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的满意度还不够高,说明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调查发现,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授的讲课效果评价和满意度高于其他两所学校的学生,说明学生对于跨度更广的领域更感兴趣,所以对于跨领域合作以及资深专家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学科背景,选择跨越范围更广(跨越科学、艺术)的学者和专家参与教学。

  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跨校、跨领域创新能力开发课程采用不同学科整合、培育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多元智慧培育创造力,让学生融于包容、尊重与支持个别差异的创意文化中,使大学生创造力得到开发,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满足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中国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必须改变原有以学科和专业为界限的人才培养观念,整合资源,推进跨校、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创意大师的选聘和不同专业教师的参与。大师级的创意人才的言传身教更具有影响力,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个人的创造观和创造方法,能带给学生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启迪;同时还应该鼓励更多有不同领域专长的教师热情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创造思维、创造技法有机结合,传授给学生;强调教师要采用互动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参与,体验创意历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从而激发创新的内在动机。

  (作者张嵩为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罗玲玲为东北大学教授)

  ■张嵩 罗玲玲